如何透過優化探棒接地,精確量測 PCIe/USB 高速介面的差動訊號與共模雜訊
- Sonya Chan

- 10月19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在當今資料驅動的世界中,從 PCIe(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)、USB 3.1 到 10 Gbit 乙太網路,高速串列介面的傳輸速率不斷刷新紀錄,為了在高速下確保訊號的穩健性並有效抑制雜訊,差動訊號 (Differential Signaling) 已成為業界標準;這種技術不使用單一訊號線對地參考,而是使用一對(正、負)訊號線相互參考傳輸,大幅提升了抗干擾能力。
然而,這也為研發工程師帶來了嚴峻的量測挑戰,在高速環境下,任何微小的阻抗不匹配、接地迴路,或來自周邊元件(如交換式電源)的雜訊,都可能導致共模雜訊 (Common Mode Noise) 汙染,進而扭曲差動訊號,引發 TIE 抖動 (Time Interval Error),最終導致 BLER(區塊錯誤率) 攀升。
工程師的痛點在於,如何精確分離並量測微弱的差動訊號、找出潛在的共模干擾源,並確保探棒本身不會成為量測的干擾因素;尤其是在高頻下,探棒的接地品質對量測結果的影響,遠比想像中更為關鍵,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 R&S®RT-ZM 模組化多模探棒的接地策略,優化高速差動介面的量測精度。
高速介面差動量測的嚴峻挑戰
您的任務是量測採用差動傳輸的高速介面,例如 PCIe、USB 3.1 和 10 Gbit 乙太網路,這些高速通道採用差動訊號線路,包含一條正極(Positive)和一條負極(Negative)線路,兩者相互參考,而非傳統單端傳輸(Single-ended transmission)的單一訊號線對地參考。
差動訊號的定義是負極輸入與正極輸入之間的電壓差,差動探棒憑藉其高阻抗輸入特性,只要訊號位於探棒的動態範圍內,就能夠量測任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,差動探棒會量測並放大這兩個訊號位準之間的電壓差值。
高速串列介面(如 USB)經常使用差動訊號來傳輸資料,對於這類訊號的探測,通常會使用差動探棒;除了差動輸入端外,這些探棒(特別是高頻寬型號)通常還會提供一個額外的接地連接點,R&S®RT-ZM 模組化多模探棒上的接地連接,便可用於改善高速差動介面的量測品質。
量測與分析解決方案
要精確分析高速介面,仔細選擇差動探棒至關重要,圖 1 顯示了使用差動探棒量測 USB 3.1 Gen1 訊號的簡化量測設置,包含正 (VP) 和負 (VN) 輸入電壓。在此範例中,USB 隨身碟連接到一台未接入市電的筆記型電腦。圖中顯示了差動電壓 (VDM = VP – VN) 和共模電壓 (VCM = ½ (VP + VN))。

探棒同時具有接地連接。此連接會產生一個寄生電感 (Lparasitic),其數值通常未知,並會受到接地品質與特性(例如接地點距離)的影響。
此寄生電感之所以關鍵,是因為它直接影響探棒的共模斥拒比 (CMRR, Common Mode Rejection Ratio)。CMRR 是衡量差動放大器(探棒的核心)抑制共模訊號(同時出現在正負兩端的雜訊)能力的關鍵指標。在理想情況下,探棒應完全忽略共模雜訊,僅放大差動訊號;但在高頻下,較高的接地電感會導致 CMRR 性能劣化,使得量測到的高速訊號品質下降。因此,一個穩定且低電感的接地連接,對於提升探棒的 CMRR 性能是絕對必要的。
應用實測:接地連接對量測的決定性影響
我們可以依據圖 1 的設置來分析接地連接對差動量測的具體影響:
USB 隨身碟連接至筆記型電腦。
傳輸訊號由 R&S®RT-ZM60 模組化探棒進行偵測,該探棒連接至 R&S®RTO2064 示波器。
第一個設置使用探棒尖端模組上的接地連接。第二個設置則不進行接地連接,以此作為對比,突顯額外接地連接的效果。
實驗首先量測兩種設置(有接地/無接地)的共模 (CM) 電壓,隨後量測差動電壓 (DM)。R&S®RT-ZM 模組化探棒是此應用的理想選擇,因為它允許使用者在 DM 和 CM 量測模式之間切換,無需重新連接或重新焊接探棒。
共模 (CM) 量測結果分析
圖 2 顯示了 CM 電壓量測結果。藍色波形代表有接地連接(設置 1)的量測值;黃色波形則顯示無接地連接(設置 2)的量測值。右側的「Meas Results」量測結果框中,顯示了 CM 電壓的峰對峰值 (PTP, Peak-to-Peak) 和均方根值 (RMS, Root Mean Square),以便比較兩次量測的 CM 電壓。

表 1:CM 電壓量測結果比較
量測類型 | 有接地連接 | 無接地連接 | 比例 |
峰對峰值 (PTP) (平均) | 95 mV | 123 mV | 1.29 |
均方根值 (RMS) (平均) | 9 mV | 12.3 mV | 1.37 |
從數據中可清晰看到,有接地連接的 CM 電壓量測結果(PTP = 95 mV,RMS = 9 mV)遠低於無接地連接的量測結果(PTP = 123 mV,RMS = 12.3 mV)。這個結果證實了接地連接對於精確的 CM 量測不可或缺。
接地不良導致的外部雜訊耦合
圖 3 中的紫色波形展示了在探棒未接地時,若筆記型電腦透過電源供應器接入市電,會發生什麼不可預測的影響(此波形對應圖 2 中的黃色波形)。

紫色波形顯示,此時電源供應器的交換頻率(約 55 kHz)也被量測到,並嚴重衝擊了量測結果。CM 電壓的峰對峰值量測結果飆升了三倍,達到 298 mV(參見 ‘Meas Results’ 框中的 PTP 值)。
這個現象凸顯了接地的重要性:當探棒正確接地時,來自筆電電源的雜訊被有效抑制,使其對量測結果沒有影響。這也暗示,探棒接地同樣會影響差動電壓的量測。
差動模式 (DM) 量測:對抖動的影響
為了比較兩種設置下的相同資料序列,我們使用串列匯流排的協定觸發功能。

圖 4 中的藍色波形代表探棒接地時的量測結果;黃色波形則代表未接地的量測結果。底部的綠色直方圖顯示了藍色波形的 TIE 抖動分佈。TIE (Time Interval Error) 是評估訊號時序穩定性的關鍵參數,它量測實際訊號邊緣相對於其理想位置的時間偏差,TIE 抖動過高會直接導致資料解碼錯誤。
有接地設置的 RMS 抖動對應於直方圖的標準差 σ = 10.8 ps(紅色箭頭指示)。對黃色波形進行相同的量測,得到的 RMS 抖動為 σ = 14.5 ps,高出了 34 %。
這一結果與縮放視窗中觀察到的黃色波形過衝 (Overshoot) 現象相符。這些結果清楚表明,使用帶有接地連接的探棒進行量測,能獲得更佳的訊號保真度 (Signal Fidelity)。
總結:精確量測的關鍵
R&S®RT-ZM 模組化探棒提供了執行 DM、CM 和單端量測的特殊功能。在執行 DM 量測時,使用接地連接至關重要,因為它能防止電路浮動,並確保在探棒的量測範圍內獲得穩定且可重現的訊號——這對於高頻量測尤其重要。
良好的接地連接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寄生電感,這是在探測中維持高訊號完整性的必要條件。總之,具備可靠接地連接的差動探棒,才能確保對干擾的高免疫力,提供最精確的量測結果。
R&S®RT-ZM 模組化探棒系統:專為高速挑戰而生
本文中用於實測的 R&S®RT-ZM 是一款專為應對高頻寬、高動態範圍量測挑戰而設計的模組化探棒系統,其核心特色完美契合了本文所探討的高速差動量測需求:
多模式 (Multimode) 功能: 這是 R&S®RT-ZM 最突出的優勢。工程師無需中斷測試流程、重新焊接或更換探棒,即可在探棒上或示波器介面中,一鍵切換差動 (DM)、共模 (CM) 和單端量測模式。這使得本文中的對比測試(先測 CM 再測 DM)變得極為高效便捷。
模組化與高頻寬: 系統提供從 1.5 GHz 至高達 16 GHz 的放大器模組,以及多種探棒尖端模組(如用於狹小空間的焊接型模組),提供高度彈性與可配置性,滿足不同高速介面(如 PCIe 4.0/5.0)的測試需求。
卓越的訊號保真度: 憑藉優異的電路設計,R&S®RT-ZM 提供了極低的探棒負載與出色的 CMRR 性能,確保如本文實驗所示,即便是微小的 TIE 抖動差異(10.8 ps vs 14.5 ps)也能被精確捕捉。
獨特偏移補償 (±16 V): 在量測帶有高直流偏壓的訊號時,此功能可補償 DC 成分,讓示波器能專注於訊號的 AC 細節,大幅提升動態範圍與量測解析度。
整合式 R&S®ProbeMeter: 內建的高精度直流電壓錶,可獨立於示波器量測電壓,方便快速確認待測物 (DUT) 的電源軌狀態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