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準剖析雷達預警接收器:運用先進觸發技術實現多通道脈衝特性分析
- Sonya Chan

- 9月21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電子戰與航太防禦的挑戰
在現代電子戰(Electronic Warfare)與航太防禦領域,雷達預警接收器 (Radar Warning Receiver, RWR) 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它負責即時偵測、識別並定位潛在的雷達威脅,為飛行器提供關鍵的生存保障,然而,在充滿複雜電磁訊號的真實環境中進行研發與驗證是一大挑戰,工程師不僅需要處理來自多個發射源的脈衝訊號,還必須在強烈的干擾下,精準擷取目標訊號並分析其關鍵參數,特別是攸關尋向 (Direction Finding, DF) 精準度的相位差,如何在動態且充滿干擾的場景中進行可靠的量測,成為了驗證 RWR 效能的核心難題。
運用先進觸發技術進行多通道脈衝分析,實現雷達預警接收器的特性分析
在分析尋向 (DF) 情境時,相位差是決定其效能的關鍵參數,為了對 DF 設備進行完整的特性分析,必須在量測方位角等其他參數之前,優先確定相位差,透過 R&S®VSE-K6A 多通道脈衝分析軟體,並搭配 Rohde & Schwarz 示波器,即可運用其先進的觸發能力,即使在充滿挑戰的複雜訊號環境中,也能精準完成相位差的量測。
測試任務
雷達預警接收器 (RWR) 通常由多個接收器組成,透過整合分析這些接收器的訊號來確定傳入雷達脈衝的方位,一般而言,結合的接收器數量越多,方位角的角度準確性就越高。

所使用的尋向 (DF) 方法可能因應用的不同而異;常見的方法包括抵達時間差 (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, TDOA) 和相關干涉儀 (Correlative Interferometer),無論採用何種方法,在研發階段的量測都需要一個相位同調接收器,用以量測接收器之間的相位差,在開發過程中,通常會在理想條件下量測接收器的效能,同時也經常在更嚴苛的動態情境中進行驗證。
Rohde & Schwarz 解決方案
R&S®RTO 和 R&S®RTP 示波器是專為時域分析設計的儀器,其輸入通道可進行時間同調的訊號擷取,針對量測設置中可能由傳播延遲差異所造成的潛在偏移 (Skew),該機種提供了補償校正功能 1),此外,儀器具備的先進觸發能力可用於精確隔離特定事件,並進行更深入的分析,以下我們將說明一個具挑戰性的測試情境,並展示示波器作為強大除錯工具的卓越功能。
量測設置
此設置包含用以模擬 X 頻段 (8 GHz 至 12 GHz) 情境的 R&S®Pulse Sequencer 軟體,以及一台提供所需訊號的雙通道 R&S®SMW200A 向量訊號產生器,分析工作則由 R&S®RTP 示波器搭配 R&S®VSE 向量訊號分析軟體來執行,為了展示相位差的量測,我們僅模擬 RWR 的兩個天線,它們被設置在一架飛機的兩側翼尖,從左舷到右舷相距 11 公尺,此外,為簡化模擬的複雜度,所有物件皆設定在相同的高度,使座標僅保留兩個自由度(例如東向與北向座標)。
真實情境通常不是靜態的,RWR 必須應對各種動態變化的場景,本範例的情境包含一個移動的發射器(產生變動的振幅)和一個固定的發射器,而 RWR 本身則保持靜止,圖 1 和圖 2 顯示了由 R&S®Pulse Sequencer 產生的空間配置,一架在 X 頻段運作的空中雷達(巡邏機)追蹤 RWR,並從其側面橫向飛過。


同時,場景中還有另一部在 X 頻段運作的地面雷達,其在 RWR 輸入端的功率位準與空中雷達相近,這第二部雷達在 RWR 分析中扮演著干擾訊號的角色。
來自地面雷達的脈衝,其脈衝重複間隔 (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s, PRI) 和功率位準與空中雷達的脈衝相似,地面雷達的訊號在左舷接收器端較弱,在右舷接收器端較強;而空中雷達的功率位準則在左舷接收器達到最大值,隨著飛機飛越 RWR 時逐漸減弱,然後在右舷接收器端回到最大值。
在 DF 情境中,確定相位差是首要任務,若僅對 R&S®RTP 示波器接收到的兩個訊號進行簡單的觸發,畫面將呈現一個相當混雜的視圖(如圖 3 所示)。

示波器顯示了兩個接收器都收到的 5 μs 持續時間的脈衝,以及一個間歇出現的 1 μs 訊號,該訊號隨機分佈在 5 μs 訊號周圍,事實上,這些都是透過 R&S®Pulse Sequencer 軟體所模擬的預設參數值。
類型 | 脈衝持續時間 | PRI | 調變 |
巡邏機 | 1 μs | 100 μs | 無 |
地面雷達 | 5 μs | 20 μs | Barker 13 |
如前所述,來自地面雷達的脈衝出現頻繁,不應被納入分析範圍,模擬的飛機移動範圍涵蓋 3 公里,以 400 m/s 的速度飛行,完成單程飛行約需 7.5 秒,在這段時間內,預計會接收到約 75,000 個來自飛機的脈衝,試圖在單次擷取中涵蓋 7.5 秒的訊號並不可行,因為這將需要 2 × 40 Gsample/s × 7.5 s = 600 Gsample 的記憶體,因此,設定一個能夠在時域中精確隔離出 1 μs 脈衝的觸發條件,是必要的處理步驟。
觸發條件
詳細的觸發條件在應用卡「Trigger on radar RF pulses with an oscilloscope」(PD 3609.2000.92) 中有深入說明,透過以下描述的觸發設定,可以有效隔離來自巡邏機的脈衝:
觸發 A(寬度觸發,關閉時間大於 100 ns):此設定為每一個脈衝(包含不需分析的脈衝)提供一個穩定的觸發點。

觸發 B(逾時觸發):當一個脈衝的位準維持在閾值以下達到 10 ns 時觸發,觸發 B 的評估延遲時間設定為略小於目標脈衝持續時間,例如設定為 95%(此條件仍能捕捉所有長於此延遲的脈衝)。

觸發 R(重置逾時,設定為略高於目標脈衝持續時間,例如 10%):此條件會拒絕所有長於指定逾時時間的脈衝,最終,只有 1 μs 的脈衝會被納入考量。

分析設定
分析可直接在 R&S®RTP 上進行,或使用專門的分析軟體,R&S®VSE 向量訊號分析軟體搭配 R&S®VSE-K6A 多通道脈衝分析選配,能快速確定相位差以及其他重要的雷達參數,例如脈衝寬度和下垂 (Droop)。
選擇通道 1 和通道 3 作為輸入通道,並選用波形模式,如此一來,R&S®RTP 的兩個通道都將以 40 Gsample/s 的取樣率進行取樣。

在設定了中心頻率和擷取時間等重要參數並配置好偵測演算法後,將 R&S®VSE 設定為手動觸發模式,接著將前述的觸發設定應用於 R&S®RTP,此外,可定義一個負向觸發偏移以確保正確的時間對準,因為觸發事件會將脈衝擷取的位置移到觸發標記的左側。

在多通道分析中,主要的分析工具包括脈衝相位 (纏繞) 與脈衝相位 (解纏繞) 量測功能(如圖 4 右下角視窗所示),此時,系統會產生一個新的軌跡並分配給通道 3,現在可以透過在兩條曲線上放置標記並將它們連結起來,以量測相位差,在此範例中,差值標記 (Delta Marker) 顯示的相位差為 279°,相位差也可以從結果表中的數值直接讀取(右上角視窗)。

總結
相位差的量測需要使用相位同調接收器,此外,特別是在充滿挑戰的複雜情境中,設定合適的觸發條件可以大幅加速對目標雷達訊號的分析,R&S®VSE-K6A 多通道脈衝分析選配,能充分利用 R&S®RTO 和 R&S®RTP 示波器所提供的完整數位觸發功能,不僅可自動分析最重要的雷達參數,還能同時完成相位差的自動量測。



